北京地铁1号线上的每一个扶手里都塞了一张广告,但是并没有被理睬,大多数人即使要抓这个扶手,也是连广告单子一并抓了下去,看都不看一眼;这吸引我进一步思考其他的广告形式,是否也是这样呢?网络上的联盟广告,传单式广告,很多人表示他们尽量避免点击,彷佛刻意不让投放者得逞一样;人们也会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发广告的人。这是为什么呢?为什么人们对广告有着抗拒心理呢?
并非顾客的问题
分析这个抗拒心理是件有趣的事情。企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追求高成交率,毋庸置疑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到达率。但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境况确实顾客选择绕行,躲避广告。成功的企业能事先避免,事后反思,这并不能指责顾客太挑剔太难伺候,他们心底的抗拒或许是源于我们。
从广告的原始含义来看,告是目的,广是形式。广是必要保证的,对覆盖面来讲它是如此重要。淘宝、京东等要覆盖几乎每个购物需求而且上网的人,120健康网覆盖所有人,因为健康是必需,不过要分层,因为它有着分别面向母婴、企业员工和普通大众等不同群体的服务。许多人会片面追求这种广度,而有点忽视自身,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广告,以几乎无孔不入的传播方式覆盖尽可能多的人,认为:没有到达率,就没有成交率。根深蒂固,甚至没有办法告诉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知识。
“我不想看到这种广告”
抗拒心理来自一种陌生感,顾客说,“我很讨厌一些广告,它们铺天盖地,就好像是沙尘暴”。他们甚至怀疑广告主是有点居心不良。不被信任是最大的失败,可能这与企业高层的初衷不同,但是广告发布者却实实在在遭到了讨厌。弄了半天,最后是碰了钉子了,值得反思。套句官话,企业先得端正态度。
意思是,你得永远把广告受众当作是真正的购买者。企业态度尤其体现在各类广告现身的方式,大概有两点顾客会特别在意:一是你是否带着诚意。如果只要瞅上一眼就能发现你只是在自娱自乐,而丝毫没把顾客放在眼里,你又如何不让他们产生抗拒呢。比如流氓窗口,比如强行发传单,而且态度生硬,认为他们本该接受我的广告。事实却是,企业必须意识到顾客本不该接受你的广告。
所以该主动出击
我前面所要说的第二点便是广告的内容,是否色彩强烈,文字震撼,是否让人忍不住看了好几秒,并试图搜寻感兴趣的目标。这些对广告主的启示就是,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和吸引力,是主动打动客户的途径。如果有一种途径承载了产品的魅力的话,它就是内容,无论是文字、图文、flash、广告片还是微电影。产品不会说话,任你描写,你可以可以参考苹果、谷歌等一流的公司怎么做,因为顾客喜欢简洁与吸引力。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。
跟着需求走
需求是广告策略的参考系。虽然推销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梳子卖给和尚,不过我们不建议企业冒这么大的风险,而且看起来是自找麻烦。120健康网的母婴产品卖给一个单身的男人,虽然看起来另辟蹊径,剑走偏锋,不过却无法保证我们的效率。必须考虑到广告信息的真正受众这个严峻的问题,内容做成什么样,根据广告主自身的水平,也不必过分苛求了。但是受众的分析着实关系着两个重大问题:成本和成交率。
对一个经验丰富的广告策划来说,分析产品本身和分析产品需求人群同等重要,二者几乎不可分割,供求关系才是市场的实质。而且他的老板一定不会给予他无限的资金,他必须靠着敏锐的嗅觉和丰富的经验,发现并统筹这个大局。当然高级的策划一定不会局限于此,当他们认为我们的广告必须做得更好看一点的时候,他是有足够的理由来要求增加预算的。
大的方向
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广告发给适当的人,这是一个大方向,肯定不错。这于是要求广告主了解受众的踪迹,能闭着眼睛想起来他们正在做什么。有很多手段,比如亲自调查统计,买别人的数据,分析自己的历史等等。这一切只是为了能跟消费者搭上话。
广告是一个新奇的充满创意的事业,它因促成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知名度而变得异常伟大。不过这首先取决于策略的优劣,企业是否有觉悟消除抗拒心理,是否把顾客放在了滑梯效应的顶端,是否发掘出了决定消费者要不要滑下来的市场需求,以及是否想要成功。